看懂數字,別被「毛利率」騙了!創業者必學的三個觀念

創業者一定要學會的三個關鍵觀念

很多人一提到生意好不好,第一句就是:「毛利率高不高?」但實際上,高毛利率 ≠ 好生意。真正懂經營的人,看的是毛利「額」、費用「比例」與時間的動態變化。

這篇文章會帶你拆解三個常被誤解的財務觀念,用更聰明的方式來經營你的事業。


✅ 觀念一:毛利「額」比毛利「率」更重要

項目毛利率每月營收每月毛利額
商品 A80%10 萬元8 萬元
商品 B20%1000 萬元200 萬元

🔍 看出差異了嗎?

  • 商品 A 毛利率高,但營收小,總毛利僅 8 萬元
  • 商品 B 毛利率低,但因量大,毛利額高達 200 萬元

▶ 那哪個比較能養活團隊?答案不言而喻。

📌 結論重點:

  • 毛利率只是「單件效率」
  • 毛利額才是「整體戰力」
  • 別再只追求高比例,要追求高總量

✅ 觀念二:費用「率」比費用「額」更重要

品牌每月廣告費每月營收費用率
A 品牌10 萬元30 萬元33%
B 品牌300 萬元6000 萬元5%

🔍 哪個品牌壓力大?其實是品牌 A。

  • 雖然花得少,但營收也低,費用率高,現金流壓力大
  • 品牌 B 看似燒錢,其實是在控制得當下擴張

📌 結論重點:

  • 控制費用不是看「你花了多少」
  • 而是「這些花費佔你收入多少比例」
  • 有時候不是你花太多,而是你花太少,根本還沒跨過那條邊際效益線

✅ 觀念三:數字要搭配「時間」來看,才準

很多人看到報表就急著下結論,但那只是靜態數字,要看懂背後含義,必須加上時間軸

狀態數據表現背後可能真相
毛利率高表面獲利漂亮可能是還沒擴張、靠自己撐
毛利額低好像沒什麼賺商品可能不夠放量或策略錯誤
費用率高感覺浪費正在品牌佈局、尚未反映回報
利潤低看起來辛苦處於轉型或擴張期,尚未進入收割階段

📌 結論重點:

  • 不同階段的數字意義不同
  • 別用「擴張期」的費用率,去要求「穩定期」的效率
  • 時間能揭示數字沒說出口的真相

🎯 比起看數字,更重要的是,看懂「現在的你」在哪裡

每次看數據報表前,請先問自己三個問題:

  1. 現在是創業的第幾個月?
  2. 公司處於哪個階段?穩定期、轉型期、還是擴張期?
  3. 這個數字對現在的情境,有什麼意義?

因為:

數字會騙人,但時間不會。

當你用「毛利額」看經營,用「費用率」看支出,再加上「時間」來定位,就能做出更接地氣的決策。

返回頂端